鞠躬,落座,屏息入定,年轻的乐者沉浸在肖邦的钢琴世界里,时而优雅轻柔,时而热情奔放,灵动的音律伴随着手指的敲击潺潺泻出,一曲奏毕,掌声雷动。这是1月14日在日本举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一幕,在专业组金奖空缺的情况下,评委会最终把银奖授予这位生于1989年的中国小伙,郝博。
在近30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,郝博第一时间把喜讯传递给母亲温情热线的另一头,连接着中国营口,他的家乡,造就他音乐奇才的城市。
生于琴家长在琴城
4岁零1个月时,郝博被母亲用一根木棍儿撵上了琴凳。
也即是从那时起,父亲郝明和母亲王佩琴便把自己未能到达的音乐神往寄托给了儿子。
现为营口汉诺威钢琴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郝明说,儿子继承了他的乐感。他曾是个普通工人,上世纪90年代初从单位下岗,因为家族中与乐器行业的渊源,操持起为成品钢琴贴花的生意,逐渐踏入乐器制造业,成了第二代营口乐器人。
现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的王佩琴是儿子的启蒙老师。王佩琴的父亲是原营口东北乐器厂职工,她耳濡目染从小学习手风琴,1982年考上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,毕业后成了“文革”后营口第一位正规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教师。
在上世纪90年代,钢琴音乐已经渗入到营口很多市民的日常生活。上门学琴的孩子几乎排满了王佩玲的业余时间,四五岁的郝博只得在每天晚上九十点钟之后,打着哈欠在母亲的陪伴下练琴。
学了一年,一次郝明领着郝博到沈阳的商场购物,见所未见的一架三角钢琴停住了郝博的脚步。在父亲鼓励下,郝博怯生生地坐上了琴凳。连郝明都未料想到,儿子将一曲《船歌》顺畅地弹奏出来,引得众人的掌声和喝彩5岁的郝博更预见不到,未来将有更大更加耀眼的舞台属于他。
从2000年开始,郝博投师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吕小白,由母亲陪伴进行了两年的长途求学,每周六早上4点多就起床坐火车去沈阳,风雨无阻。 2002年,郝博开始了在沈阳音乐学院跟随崔育勤教授的6年学习经历。 2008年,郝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,师从著名钢琴家杜泰航至今。20年,郝博始终没有离开琴键。钢琴,已成了他生命的一个支撑。
音乐殿堂走来“营口少年”
2007年,郝博的第一次出国,就到了他魂牵梦萦的音乐之都维也纳。
参加当年的奥地利国际音乐节,郝博的演出被安排在一处神圣的教堂。演出获得了成功,音乐节主席皮尔先生到后台向郝博祝贺,并肯定地说:音乐节最后的颁奖台上一定有你!他的预言真的实现了。
而那届音乐节带给郝博的,远非一个奖项那么简单。 “钢琴被放在十字架下的庄严感可想而知,我在那里感受到了人们对古典音乐的热情和执著,也让我重新领悟了音乐是无国界的。 ”
音乐没有国界,郝博带着“中国营口”的标签走进世界各地的音乐殿堂。
同样是在2007年,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,郝博的演奏陶醉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,热烈不息的掌声让他4次谢幕,这是对一个演奏者的高规格奖励。
意大利、梵蒂冈、捷克、匈牙利……营口少年行进着他的古典音乐之旅,与钟爱艺术的人们共同享受着高雅艺术的真谛。
郝博说,“抚着琴键就有一种成就感、使命感,每次登台都要激动一段时间,而又期待下一次的绽放”手握亚洲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专业组银奖的郝博,将继续用指尖蔓延肖邦那个如梦如幻的世界,“肖邦奖”只是他的又一个起点。
家乡也有大舞台
2010年2月27日,营口辽河大剧院,夜。座无虚席的剧场再度爆发出潮涌般的掌声。
在“营口庆元宵佳节《肖邦与黄河》郝博钢琴独奏音乐会”上,21岁的郝博接过家乡听众的鲜花,巨大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
继2009年营口市春节晚会后,家乡又为这位钢琴骄子搭起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。 15首经典曲目,让热爱音乐的营口人享受到一场音乐盛宴。
听众中,有会“做琴”的营口人。主办方将22位营口乐器制造业的第一代乐器技师邀请到了现场,他们是上世纪五50年代从外地引入支援营口乐器制造业的370多人的代表。营口原东北乐器厂副厂长陈和富听到营口人把营口琴弹得如此完美,想起了最难忘和最快乐的岁月,“营口乐器制造业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,新中国成立伊始,营口市政府相关人员南下上海、苏州、宁波等地,将一批私人乐器厂迁到营口,组建乐器生产企业,当时主要生产口琴,风琴、提琴等乐器,同时开展研制钢琴生产技术,做到了当年立项,当年试制成功。 ”
台上,是会“奏琴”的营口人。与郝博合作的营口爱乐乐团是组建于2001年的营口民间交响乐团。这支近70人的演奏团体曾受邀演出近百场,让交响乐这种高雅艺术更加“亲民”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整场演出所用乐器80%以上是营口本地制造的,可以说,这场音乐会也是一场地产乐器的展示会。
台下,是懂得“听琴”的营口人。10岁的小观众方小宇跑上舞台,将大捧花束献给自己的偶像,“今天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钢琴音乐会,真是太高兴了!”将来也能开个人音乐会,当即成了这个正准备考级的孩子的梦想。
起起落落的黑白琴键上,一应一合的掌声敬意中,营口的城市文化坐标是那样的清晰分明。